AI會革ERP的命么?
SAP大中華區新總裁原欣首次回應五大關鍵問題。
AI會革ERP的命么?全球ERP巨頭SAP近來的動作足以回答這個問題:如不改變,就被AI Agent蠶食。 “AI優先,套件優先”,是SAP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新戰略,在SAP大中華區新任總裁原欣看來,這一新策略本身就代表這家ERP巨頭選擇在“被AI革命之前,先顛覆自己”的決心。 “邊界在哪,開放平臺怎么和外界是一個能夠Agent to Agent發揮的地方,這一步走不出去,內核會被各種Agent蠶食,越縮越小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,不把自己的外延打開,這種蠶食一旦形成,就不得不去讓渡更多邊界?!痹辣硎尽?/p> 在2025年阿里云棲大會的現場,原欣首次與鈦媒體聯合創始人&聯席CEO劉湘明進行了獨家面對面交流。這位在數字化領域深耕近三十年、曾任微軟高管的女性領導者,自接任SAP以來就備受業界關注。她的亮相恰逢SAP與阿里云戰略合作從“馬德里宣言”走向實質性落地的關鍵階段,也正值AI技術席卷全球、傳統軟件架構面臨顛覆性挑戰的歷史性節點。 目前,從行業實踐看,AI對ERP的沖擊正倒逼行業從“工具標準化”向“價值場景化”轉型。核心矛盾在于,傳統ERP以往路線是以“流程固化”構建競爭壁壘,而AI時代的企業需求則更強調“動態響應”與“場景穿透”——AI Agent可直接嵌入采購詢價、生產排期等業務末梢,ERP若僅作為后端數據匯總工具,其“業務中樞”地位將面臨空心化風險。 在這一背景下,主流ERP都在積極轉型和應對,如平臺型廠商微軟Dynamics 365,依托Azure生態將Copilot深度植入財務模塊,其AI戰略聚焦“人機協作效率”;Infor等垂直行業廠商,則瞄準制造業“降本增效”痛點,其核心是用行業專屬數據訓練AI模型,形成差異化壁壘;本土廠商金蝶等,更側重“輕量化場景滲透”,如通過分析區域消費數據自動生成補貨建議等等。 這與SAP“開放平臺+Agent協同”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,SAP試圖通過開放API讓第三方AI Agent(如物流調度工具、稅務申報系統)直接對接其內核。 原欣的思考與策略,不僅關乎SAP這家老牌軟件巨頭能否在AI驅動的新競爭中保持領先,更關乎跨國企業如何在中國市場實現真正的本地化創新。在這次交流中,原欣首次系統闡述了SAP中國的AI戰略、上云挑戰、生態開放與能力重建等核心問題,回應了外界對SAP未來的諸多疑慮與期待。 一個核心觀點是,AI所“革”的命,重在重塑ERP價值坐標系,傳統ERP的“數據整合能力”仍是根基,但需通過AI延伸出“預測性決策”與“跨場景協同”的新羽翼:既要保留ERP的核心數據中樞地位,又通過AI Agent觸達采購、倉儲等末梢場景,才能防止被“蠶食”。 未來ERP行業競爭的關鍵,在于能否平衡“內核穩定性”與“外延靈活性”:拒絕開放的廠商或將面臨“核心功能被AI工具拆解”的風險,盲目堆砌AI功能卻忽視場景落地,則可能陷入“技術冗余”的陷阱。真正的贏家,將是那些能讓AI成為ERP“神經末梢”的玩家。 Q1:AI會革ERP的命么?如何重新定義自身的核心競爭力? 劉湘明: 從ChatGPT到DeepSeek,AI尤其是生成式AI對傳統軟件行業的沖擊是顛覆性的。很多人認為AI會“革掉ERP的命”,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?SAP的核心競爭力發生了什么變化? 原欣: 技術的變革確實是一茬一茬的革命,AI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。ERP作為工業化時代沉淀的復雜系統,其核心價值在于對管理行為的標準化映射,這種強耦合性使得單純技術迭代難以顛覆其根基。但AI帶來的交互方式變革將重構用戶感知層?,F在只能說路線上看得比較清楚,否則不會以千億美元計的投入往里面砸。 所以在SAP全球來講也面臨這樣的挑戰,把一個復雜的東西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技術的迭代。這個技術迭代,看上去是技術迭代,最終映射的還是人的行為的改變、協作的改變,包括整個的業務流程的改變。這些東西其實是真正驅動SAP要做變革的一個最大的驅動因素。 我也相信SAP在過去的十幾年一直都在談上云、解耦這些事情,那時候它的原生動力是不足的,不是說真的做不成就死了的時候,可能一個組織的意向并不是那么強烈要去做,反而存量的阻力更大,誰都想待在舒適區,還在賺很多錢,那個時候要自己革自己的命,是很難的。 SAP原來有點躺在功勞簿上,現在新的認知要有。AI帶來的改變看上去是一個交互方式的改變,其實再往后走到Agent的時候,會把原來的內核做的越來越小。當所有的外掛不依托于SAP存在的時候,AI Agent直接可以把很多通過外掛把事辦了的時候,應用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沒有那么大了。SAP要去融入到這里面,它不只是一個界面交互的改變,更多的還是把業務、AI的能力和業務流程、數據緊密結合和嵌在一起,這是SAP最核心的價值,就是它一體兩面。好的地方是所有的流程數據存在這兒,不好的一面因為有這些你就重到沒有一個解耦的過程,很重的東西是很難讓大家一下子搬到云端的。 所謂SAP現在“AI優先、套件優先”的策略也是幫助SAP把原來緊耦合的內核還是要能夠變得開放。邊界在哪,開放平臺怎么和外界是一個能夠Agent to Agent發揮的地方,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,這一步走不出去,它的內核會越縮越小,各種的Agent會來蠶食你?,F在看到很多Agent去做,它還是調用API,離不開SAP原來的這些東西,但是我老覺得,人無遠慮必有近憂,不把自己的外延打開,這種蠶食一旦形成,大家的使用習慣被教育成這樣的時候,你是不得不去渡讓出更多的邊界。 Q2:SAP中國戰略與全球有何不同?如何應對中國市場的特殊挑戰? 劉湘明: SAP全球強調“AI First,套件優先”和“上云”,但中國大量存量客戶遷移困難。SAP中國的戰略是否需要差異化?差異在哪? 原欣: SAP強調“AI優先”,實際上已經證明它很明確地要把自己原來的東西顛覆掉。具象到中國,中國市場和全球相比,不僅是“不一樣”,甚至在AI等領域還有領先的一面。我們的總體方向依然是AI優先、套件優先,但必須高度適配中國的獨特性。中國企業其實除了AI是自成體系的之外,方方面面的因素導致企業的行為可能也和國外的是不一樣的。國外SAP喊RISE好多年(注:RISE是SAP在2021年推出的戰略轉型計劃,全稱為"RISE with SAP",旨在通過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慧轉型),要把原來的存量客戶挪到云端,中國很多挪不動,也沒有路徑去挪,因為兩邊走得就不是一個路。 SAP一萬多個存量客戶里面能挪的還是比如說民營企業,特別是出海的,傳統出海企業像美的、海信60%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,一些新形態的出海企業可能90%都是海外業務,這些是真正有上云動力的客戶群體。對我們來講,如何把客戶進一步的甄別好,針對不同的客戶用不同的手段去盤活和服務,這可能是中國和全球不是特別一樣的地方。 比如說強監管的,原來所謂上云也是專屬云、私有云,此外泛SOE類的客戶其實也有這樣那樣的數據安全的要求,它云不了,這是最大的阻礙。前天剛剛見了邁瑞,它核心的ERP也沒有在云端,但是它用了很多SAP云端的產品,他們核心ERP還是在OP的部署上面。他們上云的阻礙還是總體的TCO,到底這事劃算不劃算,另外功能上,原來都屬于貼身服務、高度定制的,變成相對標準的產品以后,對于一些行業特色的需求是不是滿足有問題?這個是未經驗證的。 近三四年的時間,看到全球的大的集團性企業越來越多地挪到云端了,這些都屬于行業的利好,像施耐德、奔馳、寶馬,之前他們肯定也很復雜,也是屬于SAP看家的本事練出來的,都是在OP上長著的,現在看到他們在全球都是逐步的上云疊加AI的一個過程。所以就是說,產品肯定還是經過這些客戶打磨慢慢的經過一段時間,能夠讓更多的東西以比較穩定的服務可以持續提供的時候,可能大多數的客戶會越來越有信心。我覺得它一定是一個過程。 反觀中國公司,我們本身自己的AI卷的很厲害,中國真正的AI的公司頻率已經在這兒了,我老跟大家說,不要覺得還能按照既有的模式,這件事改變不了我們的競爭態勢,只靠勤奮努力還是不行的,還得換打法,換打法要找到結合點,上云不是為了上云而上云,而是給客戶一個機會打造一個AI Ready的現代化應用,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。 Q3:這幾個月一定見了不少客戶,客戶最關心什么?SAP如何應對客戶的“AI焦慮”? 劉湘明: 你在過去幾個月見了大量客戶,他們最困惑或焦慮的是什么?SAP如何幫助他們? 原欣: 幾乎所有CEO都存在“FOMO”(Fear of Missing Out)心態,害怕錯過AI這班車。客戶普遍關注如何快速實現企業智能化轉型,特別是傳統企業高層對AI技術存在認知斷層,既希望抓住技術紅利又擔憂盲目投入風險。 但很多焦慮是表象的。CEO們突然變成技術迷,有時反而給CIO帶來困擾——老板不懂卻天天提需求,反而打亂正常節奏。我們需要引導客戶冷靜思考:AI的長遠價值是什么?當前最應該補什么課? 數字化轉型不能跳級。很多企業數據治理薄弱、系統老舊,我們希望客戶先打好基礎:建設現代化應用架構、完善數據治理、保障安全合規,這樣才能在AI應用成熟時“插上就跑”。 原來很多擁抱AI技術的小公司他們調回頭做Agent的時候,會發現自己的數據的量沒有到那,真正說要用Agent實現一些內外拉通的事情,真正做到的內部運營的提效的時候,數據是一個大問題。AI它不是一步到位到AI的,Digital muscle不夠強勁很難一步跨越到AI的,是不是足夠的做了年輕化的部署,是不是真的在數據的治理架構層面搭建的足夠強大,足夠的好,安全設置是不是足夠好,這些底層的東西才能支撐你,等更多的所謂的AI應用,AI Agent成熟的時候,它是插上就能跑的,而不是掉過頭發現這不行那不行,橫向拉通的時候這個數那個數對不齊。這是我希望在中國能看到的,能做到的。 SAP的價值在于幫助企業在數據產生和流動的時刻就實現標準化、結構化,減少后期“人工清洗”的負擔——畢竟AI背后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,必須用高效集約的方式在數據源頭完成治理,這既是應對焦慮的務實方案,也是SAP區別于純AI廠商的核心競爭力。 Q4:SAP與阿里云的合作進展如何?生態開放是否意味著SAP將放棄“宇宙中心”地位? 劉湘明:從5月馬德里宣布戰略升級,到云棲大會聯合發布新品,SAP與阿里云的合作是否已進入“熱戀期”?這種開放合作是否意味著SAP不再堅持封閉生態? 原欣: 驅動我們合作的核心永遠是客戶。阿里云是中國市場的云服務領導者,能提供安全、穩定、彈性的基礎設施,支撐SAP重量級應用的落地。同時,雙方在服務中國企業出海、阿里云全球化布局上也有高度契合。 關于生態開放,我的觀點是,如果整個世界都移民火星了,你還能獨守地球嗎? 當所有AI工具鏈、開發生態、ISV(獨立軟件供應商)都不再生長在你的封閉體系內時,它是沒有未來的生意。SAP必須主動開放,定義清楚自身內核的邊界,并構建能與外部Agent、開發生態高效連接的平臺。 這可能確實意味著SAP可能不再是“宇宙中心”,原來SAP核心的系統非常強,短時間內非常難以被超越的,但是它有可能被新的架構重新的組裝進去變成里面的一個新模塊,可能沒準將來這個中心是AI或者是數據,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,這個是要適應的。 例如,飛書等工具已經改變了用戶與系統的交互方式,未來AI Agent可能通過外掛方式直接完成業務操作,應用本身的存在感會減弱。SAP必須融入新生態,而不是被蠶食。我們正在推動ABAP開發者社群向開放生態轉型,讓這些沉淀了數十年的開發力量能在BTP(業務技術平臺)等新環境中找到位置。 Q5:作為SAP中國首位女性總裁,你如何推動組織能力煥新? 劉湘明: 最后一個問題關于你自己。你提到SAP中國團隊的能力與市場要求存在鴻溝,你作為領導者,如何推動這支團隊進化? 原欣: 我之所以加入SAP,是因為看到AI技術經歷了三年狂飆后,最終必須回歸業務價值創造。而SAP正處于這個結合點上。 我的背景是顧問出身,經歷過低代碼、解耦等變革,但回歸后發現ERP的核心價值依然穩固。但現在,我們必須以周甚至天為單位快速迭代認知。中國AI市場的卷度遠超全球,如果團隊還在用一套PPT應付所有客戶,必然被淘汰。 我常對團隊說,不要以為靠勤奮就能贏,必須換打法。我們要幫助客戶做出面向未來的選擇,而不是總在事后補救。銷售不僅要懂產品,更要懂客戶的業務痛點、懂AI技術趨勢、懂生態合作可能。 此外在技術生態重構上,必須從封閉系統向開放平臺轉型。必須讓ABAP開發者在BTP新生態找到定位。借鑒Oracle的Java生態經驗,重構開發者價值網絡,解決封閉系統與本土開源生態的兼容問題,強調數據治理與AI Ready應用的構建能力,通過高頻接觸本土AI企業提升實戰認知。以下為原欣與鈦媒體的獨家交流內容,經鈦媒體編輯: